没有完美童年,那就学会自己爱自己

时间:2025-08-31 作者 :温纳心理咨询中心

  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洒满阳光——有人曾在父母的忽视中独自长大,有人曾被批评否定淹没,有人曾在孤独中渴望陪伴,有人曾在争吵的家庭氛围里瑟瑟发抖。长大后,这些不完美的童年印记,可能会让我们习惯性自我否定、害怕被抛弃,或是难以建立亲密关系。但童年的遗憾不该成为困住一生的枷锁,就像一株在贫瘠土壤里长大的植物,成年后的我们,完全有能力为自己浇灌“爱”的养分,学会自己拥抱自己、自己治愈自己。没有完美的童年没关系,重要的是,从现在开始,做自己的“理想父母”,把童年没得到的爱,一点一点补回来。


01
接纳童年的“不完美”,不苛责过去的自己

面对不完美的童年,很多人会陷入两种极端:要么不断责怪父母“为什么没有好好爱我”,要么苛责自己“为什么当时不够坚强”。可责怪改变不了过去,苛责只会让自己更痛苦。真正的自我关爱,从“接纳童年的不完美”开始——承认“我的童年确实有遗憾”“我当时真的很需要爱却没得到”,不逃避、不否认,也不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自己或他人。比如,小时候因为成绩不好总被父母批评,长大后不必再骂自己“当年真没用”,而是告诉自己“那时候我已经很努力了,只是没得到认可,不是我的错”;小时候常被父母忽视,不必再怨怼“他们为什么不爱我”,而是理解“他们可能不懂怎么爱孩子,也有自己的局限”。接纳不是“原谅所有伤害”,而是放下对过去的执念,不再让童年的遗憾消耗当下的自己,就像给心灵松绑,让自己有空间去拥抱现在的生活。

02
看见自己的“未被满足”,像爱孩子一样满足自己

童年的遗憾,本质上是“需求未被满足”——可能是渴望被肯定的需求、渴望被陪伴的需求、渴望被理解的需求,或是渴望被保护的需求。长大后,我们可以变成自己的“守护者”,看见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,然后一点点去满足。比如,小时候想要一个心爱的玩具却没得到,现在可以在能力范围内,给自己买一件喜欢的东西,告诉自己“现在我可以满足你啦”;小时候难过时没人安慰,现在难过时可以给自己泡一杯热饮,坐在沙发上看一部喜欢的电影,轻轻拍拍自己的肩膀说“我知道你很难过,我会陪着你”;小时候总被要求“懂事”,不敢表达真实想法,现在可以试着对不合理的要求说“不”,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这种“自我满足”不是“任性”,而是在弥补童年的空缺,让内心那个“受伤的小孩”慢慢感受到:“现在有人会在乎我的感受,有人会满足我的需求了。”

03
修复“自我否定”的认知,把批评变成“鼓励的话”

不完美的童年,往往会留下“自我否定”的认知:“我不够好”“我不值得被爱”“我做什么都不行”。这些认知像魔咒一样,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心态。学会自我关爱,需要主动“修复”这些负面认知,把过去听到的批评,换成自己对自己说的“鼓励的话”。比如,工作中犯了错,别再像小时候那样骂自己“真笨”,而是告诉自己“谁都会犯错,这次吸取教训,下次会做得更好”;尝试新事物失败了,别再否定自己“我果然不行”,而是肯定自己“至少我勇敢尝试了,这已经很棒了”;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,别再陷入自卑“我永远赶不上别人”,而是告诉自己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,我也在慢慢进步”。这些鼓励的话,就像一束光,能慢慢驱散“自我否定”的阴霾,让我们重新相信“我是值得被爱、值得被肯定的”。

04
给自己“稳定的安全感”,成为自己的“避风港”

小时候没得到稳定的爱,长大后很容易缺乏安全感——害怕被抛弃、害怕关系破裂、害怕未来充满不确定性。而自我关爱的重要一步,就是给自己“稳定的安全感”,让自己成为自己的“避风港”。这种安全感,来自“对自己的信任”和“对生活的掌控感”:比如,制定一个小小的生活计划,像每天早起吃一顿早餐、每周读一本书,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,感受到“我能掌控自己的生活”;遇到困难时,不急于向别人求助,先试着自己分析问题、寻找解决办法,哪怕最后没做好,也会因为“我努力过”而多一份底气;感到焦虑时,试着做深呼吸、写情绪日记,或是去散步、运动,用这些温和的方式安抚自己,告诉自己“别怕,我会一直陪着你,我们一起面对”。当我们能给自己稳定的安全感,就不会再因为害怕失去而患得患失,也不会再把安全感寄托在别人身上,而是能从容地面对生活的风雨。


  童年无法重来,遗憾也无法彻底抹去,但成年后的我们,拥有了“自我救赎”的能力。没有完美的童年没关系,重要的是我们愿意从现在开始,把对“他人爱”的渴望,转化为“自己爱自己”的行动——接纳过去的遗憾,满足自己的需求,修复自我的认知,给自己稳定的安全感。当我们学会自己爱自己,就会发现,童年的阴影正在慢慢消散,我们不再需要依靠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,也不再需要用别人的爱来填补内心的空缺。因为我们自己,就足够成为照亮自己人生的那束光,也能活成自己最坚实的依靠。

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